免费信息发布

网站数据归档

  • 丹寨县人民政府网

    丹寨县人民政府网

    丹寨县人民政府网www.qdndz.gov.cn云上丹寨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东邻雷山县,南接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和麻江县毗邻,北抵麻江县和凯里市,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2012年,全县辖3镇4乡161个行政村及2个居民委员会、3个社区、1个国营农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年末全县总人口168794人,少数民族人口1487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8.12%。
    县境地处苗岭山系东段雷公山西麓、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段,为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清水江、都柳江水系上游分水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依分水岭向西北、东南倾斜。地貌以低山、低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达723.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6%。

    - 2014-07-04 - 收藏
  • 桐庐政府网

    桐庐政府网

    桐庐政府网www.tonglu.gov.cn走进桐庐,信息公开,政务大厅,政民互动,桐庐旅游,投资桐庐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 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 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 分水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移桐庐县于今县治。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 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 两县入桐庐。1960年8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2月复置富阳县,并将原新登县辖地及原分水县贤德公社划归富阳。今桐庐县政 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 2014-07-04 - 收藏
  • 金乡政府网

    金乡政府网

    金乡政府网www.jinxiang.gov.cn金乡县地处中国东部的鲁西南平原腹地,地跨北纬34°52′-35°40′,东经116°7′-116°30′之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依五岳之首泰山,南邻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与孔子诞生地同属济宁市。总面积886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
      金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金乡在夏商时代为有缗国,春秋战国时代为宋国之缗邑,秦朝设郡县,西汉时,因在金乡境内的高平山为汉武帝之子昌邑王凿墓时,挖出金子而定名为金乡县。
      金乡县是中国著名的大蒜之乡。由于这里具有温带地区风和日丽、四季分明、土质肥沃、雨水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加上勤劳智慧的金乡人民广泛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所产大蒜个大、皮白、辣味适中、营养丰富,并具有高出一般大蒜几倍的药用价值,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赞誉。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乡大蒜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比重居全国县(市)区之首。
      金乡县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大蒜之乡,还是全国著名的圆葱之乡、金谷之乡。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有机、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

    - 2014-07-04 - 收藏
  • 南雄市人民政府网

    南雄市人民政府网

    南雄市人民政府网www.gdnx.gov.cn总面积2361.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个街道、24个居委会、208个村委会,人口46万。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位置优越。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赣南地区,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历史悠久。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在浈昌县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庆十二年改为直隶南雄州,民国时改为南雄县,隶属广东。建国成立后,沿袭不变,1996年撤县设市。

    - 2014-07-04 - 收藏
  • 哈密政府网

    哈密政府网

    哈密政府网www.hami.gov.cn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州相连,西与吐鲁番、昌吉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总人口58.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1.9%,城镇人口占61.1%。
    哈密有“新疆缩影”之称。东天山横贯哈密东西,将哈密分割为南北两块区域。独特的地形特征造就了自然景观极具新疆特色,融大漠、绿洲、雪山、松林和草原于一地,旅游资源类型全、特色浓、潜力大,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游哈密,走遍天山南北”。
    哈密文化多元。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荟萃地和交汇口,既有中原文化的脉络,又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少数民族风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激荡、荟萃交融、和谐发展。哈密木卡姆极具东疆特色;哈密歌舞、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五彩缤纷;哈密瓜园、自然民俗村等都保持着古老与生态文明。
    哈密被誉为“瓜乡、煤都、风库、光谷、枢纽”。

    - 2014-07-04 - 收藏
  • 威宁县人民政府网

    威宁县人民政府网

    威宁县人民政府网www.gzweining.gov.cn威宁,中国威宁,贵州威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百鸟之都 阳光威宁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西部,是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众多的县,辖35个乡镇62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2012年末总人口14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3.6万人,居住着彝、回、苗等19个民族,是全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

    - 2014-07-04 - 收藏
  • 赤水市人民政府网

    赤水市人民政府网

    赤水市人民政府网www.gzchishui.gov.cn赤水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地处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1801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30万人,居住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城区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余人,城镇化率达42.6%;全市森林面积206万亩,森林覆盖率76.2%,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景区富氧离子含量达32000个/cm3;耕地面积20.35万亩。 赤水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建置,初名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复兴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曾长期隶属巴蜀,清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划归贵州,民国三年(1914年) 改设赤水县,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东汉古岩墓群、明代古城墙等文物佐证了赤水历史的源远流长。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谱写了中外

    - 2014-07-04 - 收藏
  • 上虞市人民政府网

    上虞市人民政府网

    上虞市人民政府网www.shangyu.gov.cn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位于杭州与宁波之间,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5公里。总人口77.94万,下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整个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上虞之名,得于虞舜。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县,隶属会稽郡。1992上虞撤县设市。
      上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上虞”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女主人公祝英台的家乡。在历史上,形成了“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涌现出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王充、“东山再起”典故的谢安、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电影名导谢晋等著名乡贤。

    - 2014-07-04 - 收藏
  • 临泉县人民政府网

    临泉县人民政府网

    临泉县人民政府网www.linquan.gov.cn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周边分别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辖31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总面积18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截止到2011年底),是全国内地第一人口大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人力资源开发试点县”、“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临泉历史悠久。考古发现,在陈集镇马寨村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古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公元前1042年,这里是西周被封为沈子国,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地,秦、汉、魏、晋、唐历代均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

    - 2014-07-04 - 收藏
  • 和县人民政府网

    和县人民政府网

    欢迎光临和县人民政府网站!www.hx.gov.cn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六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9镇,85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5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将于2013年建成通车的马鞍山大桥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

    - 2014-07-04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