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多款高仿真美女机器人现身达沃斯:与真人如同姐妹(组图)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293次 时间:2016-06-27

短短几年时间内,人工智能取得了令人咋舌的发展,今年年初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更把人工智能推向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

  因此,在2016天津夏季达沃斯的探索区,人工智能及其载体——机器人几乎席卷所有人的注意力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近百平方米的探索区,密集地展示了近年来机器人领域最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来自中国研制的机器人,也有日韩以及其他国家的机器人产品,新奇有趣的各式机器人引起了众人的驻足。

  探索区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颜值系列”的人形机器人“佳佳”以及ChihiraAico。

人形机器人“佳佳”人形机器人“佳佳”

  人形机器人“佳佳”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智能体系统实验室花费三年时间研制而成,是中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

  “佳佳”外貌与真人1:1等比制作,五官精致自然,细节非常出色,因此被称为“机器人女神”。当然,作为人工智能的载体,“佳佳”具有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与身体动作匹配以及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多位女性观众跟“佳佳”展开了对话,“佳佳”也毫不吝啬地称赞女性观众们“你很美”、“端庄大方”、“您的年龄是18岁”。

人形机器人“佳佳”(左)与双语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右)人形机器人“佳佳”(左)与双语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右)

  知名双语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与“佳佳”留影时,两人仿似两姐妹。事实上,“佳佳”跟艾诚算得上同行,因为“佳佳”曾化名高科慧主持过CCTV5节目《谁是棋王》。

人形机器人ChihiraAico人形机器人ChihiraAico

  另一款颜值担当的人形机器人ChihiraAico在国际上更有名气。在2015CES展会上,ChihiraAico首次由东芝展出,当时便惊艳了全场。

  ChihiraAico外型几乎与真人无异,由于她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开心、难过等面部表情,因此甚至逼真得让人感到心里有点发毛。

人形机器人ChihiraAico人形机器人ChihiraAico

  据介绍,ChihiraAico拥有全球最高级的面部表达能力,可以通过43个气压传动装置提供安静、迅速、流畅的肢体运动——其中有15个位于面部、4个位于躯干,24个位于肩膀和胳膊中。

  通过这样的构造,厂家希望她未来可以成为人类智能社区理念的一部分,充当医疗专家或服务专家,为老人家或者有需要的人士服务。

  除了以颜值取胜的机器人以外,探索区还展示了多款“实而不华”的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达沃斯探索区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比如由ABB公司研发的协作机器人Yumi,是全球首个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它身高57.1厘米、体重38公斤,最早亮相于2015年4月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展。

ABB公司研发的协作机器人YumiABB公司研发的协作机器人Yumi

  尽管设计YuMi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对柔性生产和灵活制造的需求,现在它同样应用于小件装配环节。原因在于,由轻质镁合金打造的双臂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能够自己看见、找到并定位出精确的位置,然后进行装配等操作。

  最人性化的是,它能自己触摸到小件后通过传感器来感知并完成相应动作,完全不需要人为控制,并且保证操作精度准确到0.02mm,相当于人手能感觉到的最小缝隙。

  14轴设计让YuMi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小零件的组装,从机械手表的精密部件到手机、平板电脑等零件的组装,甚至穿针引线都不在话下。

  而由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无人系统研究小组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iBot,则能够在模拟驾驶舱中操控飞机。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无人系统研究小组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iBot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无人系统研究小组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iBot

  据介绍,PiBot能很快地熟练掌握滑行起飞步骤,只要事先为它输入各种按键位置,提供部分飞行数据,PiBot就能通过镜头观察地面及空中状况,并自行做出反应去驾驶飞机。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比起熟练的真人飞行员PiBot的操作还有些生硬,但的确能够工作自如。根据开发人员的说法,PiBot已经能满足联邦航空管理局飞行手册所规定的所有要求。

  除了上述机器人外,还有仿生机器人Bio-Robots、协作式机器人Sara,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工智能项目在达沃斯探索区进行展示。机器人的进击已经难以阻挡,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也与本届夏季达沃斯年会的主题“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