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 男子租房藏母养九年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338次 时间:2016-07-14
昨日,刘相礼陪母亲散步
2
昨日,刘相礼陪母亲散步


目前,在妻子的谅解下,刘相礼已把母亲接回家。昨日,他又抽空回来陪母亲吃饭
2
目前,在妻子的谅解下,刘相礼已把母亲接回家。昨日,他又抽空回来陪母亲吃饭

  9年来,他对老婆说了上千个谎言,每一个谎言背后都是满心疲累;

  9年中,他身兼三职,拼命挣钱,供养着妻儿和另一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9年里,他把这个女人悄悄藏起来,只能偷偷抽点时间来陪伴。

  这样的隐秘曾让他苦恼,但他必须这么做,因为这个被藏起来的女人,是自己母亲……2007年春节,西昌的上门女婿刘相礼,把母亲从会理老家接到家里住,但母亲与妻子闹得不可开交,争吵中,妻子还喝下一瓶白酒以死相逼,坚决不同意老人在家里住。为了家庭和谐,刘相礼只好在西昌城里租房供养母亲,并对妻子谎称已将母亲送走。

  9年来,他将两个“家”一肩挑,一头是母亲,一头是妻子。为了照顾好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他每天打三份工,一份工资用来供养母亲,一份工资上交妻子。他保守着秘密,把母亲藏了整整9年,赡养了整整9年。

  爱的供养

  他起早贪黑打着三份工,维持妻子和母亲两个“家”,同事们都觉得他很辛苦也很伟大,他笑着说,这是为了兼顾两个女人的爱,不得已作出的选择。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隐忍与艰辛付出,他一点都不后悔,也毫无埋怨,他说:为人子女要牢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世不供养,死后烧香白费神。

  妥协

  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

  他只好妥协:答应送母回家

  现年50岁的刘相礼,是西昌市兴胜乡人。1985年,他从会理县来到兴胜乡做了上门女婿。婚后,他非常勤奋,他外出当水电工,省吃俭用,除了家里的开销,挣的钱都存了起来。2004年,他花12万元在村里修起了一栋小洋楼。房子修好了,全家人都很兴奋,刘相礼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得知住在二哥家的母亲生活得不太好,他很想把母亲接来同住。于是,他多次向妻子赵宗翠提出这个想法,都遭到拒绝。

  2007年春节,刘相礼把母亲龚兴珍接到家中过年,但只住了一周多,母亲就提出要回老家。“母亲心直口快,她(妻子)也比较强势,两人经常吵架。”

  在母亲龚兴珍的观念中,自己作为长辈具有绝对的主持“家政”的权威,因此,儿子家里大小事,她都要管。而在媳妇赵宗翠看来,婆媳平等,加上婆婆是一个外来人,不应干涉家政。

  刘相礼心里也清楚,婆媳矛盾是“千古难题”,问题没那么简单。“婆媳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下,双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个性习惯都不同,相处难免有一些隔阂。”为了让母亲多住些时日,刘相礼只得两头劝,一边劝母亲安享晚年少管家事,一边开解妻子多理解老人。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妻子和母亲吵得不可开交。妻子一气之下,喝下一瓶白酒,倒在客厅,借着酒劲嚷起来:“你要是把你妈接来我家长住,我就死给你看!” 妻子随后不省人事,幸好及时送医,才被抢救过来,“她从没喝过酒,全家人都被吓惨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相礼只好向妥协,答应把母亲送回会理老家。但他心里依然郁结难解:“儿子修好了房子,老母亲却不能住,你说好笑不?”

  决定

  兼顾母亲、妻子的感受

  他选择秘密租房供养母亲

  虽然接母同住遭妻子拒绝,但刘相礼并没有放弃母亲。母亲的苦难,一直铭刻在他心里。

  刘相礼介绍,母亲龚兴珍小时在会理一吴姓人家做童养媳,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常常挨打。后来,她带着未满月的儿子逃走,最后嫁到刘家。母亲先后为刘家生下7个孩子,加上带来的大儿子,共有8个孩子,3儿5女,他是老三。后来,儿女们长大成家立业,大儿被吴家带走,5个女儿远嫁他乡,刘相礼到西昌做了上门女婿。父母便把财产留给二儿子,跟着他一起生活。然而,二儿媳妇占据着家里的主导地位,婆媳之间常闹矛盾,无法在一起生活。老两口仍在山上的老土坯房居住,条件艰苦。2006年,老伴去世,龚兴珍唯一的依靠都没有了。2007年春节前夕,刘相礼到会理老家看望母亲,母亲一瘸一拐地来迎接他,一句话戳痛了他的心,“老三啊,家里没有吃的了。”

  母亲告诉他,她只能靠上山挖点野菜吃,前两天不小心摔伤了。刘相礼一阵心酸,决定把母亲接去西昌一起生活。但他没想到,这竟然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

  但是,刘相礼也没有责怪妻子,多年相处,他认为妻子并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而且他觉得,妻子的理由按农村习俗来讲也不是全无道理——既然其他兄弟继承了家里的财产,就应该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即便二哥不愿意照顾老人,家里还有这么多个兄妹,赡养工作可以大家来共同承担。”但,五个姐妹均远嫁他乡。按农村习俗,“嫁出门的女,就像泼出门的水,老母亲的赡养问题,不该由她们来负责。”

  刘相礼不想计较这些,“生我养我的是母亲,我总不能自己享福,把老母亲丢在一边不管。”那么,如何安排好母亲龚兴珍,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母亲绝对不能再回老家受苦;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妻子的感受。他笑着说,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两个人都很重要。

  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租房供养母亲。“偷偷把母亲接到西昌,只要没人说,家里人也不会晓得。”说做就做,刘相礼立即到长安街租了一间屋,把母亲接到了西昌城里。接走母亲那天,刘相礼对妻子赵宗翠说,“我把母亲送回会理老家了。”妻子相信了。

  当时是2007年,刘相礼在西昌明珠酒店做水电工,酒店离母亲的出租屋仅几百米远,照顾母亲很方便。”自从把母亲接到西昌来后,刘相礼除了上班,每天总会抽空给母亲买菜做饭。但他不敢将此事告诉妻子,每次回家,都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中。

  辛劳

  起早贪黑打三份工

  辛苦维持两个“家”

  2007年,刘相礼只在城里做了一份水电维修工作,每月工资1900元。那个时候,刘相礼每月上交1000元工资给妻子,供家里的开支。但母亲到了西昌后,房租、生活及医疗费每月也需要千余元,刘相礼在经济上出现巨大漏洞,已无力再向妻子交付每月一千元。

  为了弥补家里的开支,也为了不让自己的行动暴露,他利用业余时间,在西昌城里跑电马儿,每月可以多挣1000多元。这样,他又可以按时给妻子上交生活费,继续保守供养母亲的秘密。

  高洋是刘相礼在酒店工作的同事。“我们很多同事都知道老刘的事,都觉得他很辛苦也很伟大。但他经常笑着对我们说,这是为了兼顾两个女人的爱,不得已作出的选择。”

  高洋还记得,那时,刘相礼上夜班,早上下班后,就匆匆去菜市场买菜,回到出租屋给母亲做饭,然后小憩一会儿,就去跑电马儿,“他真的挺不容易。”

  可好景不长。后来,酒店破产,刘相礼失业了。为迅速补足资金缺口,他一口气应聘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在西昌恒盛物业公司做水电工,负责两个小区的水电维修,每月工资2400元;第二份,在西昌318连锁酒店做水电维修工,每月工资2000元;第三份,在西昌幸福里山庄做水电维修,每月1000元。

  每天白天,刘相礼就负责物业公司两个小区的水电维修;每隔一天晚上,就到318酒店上夜班,每月上15天夜班;其中山庄的工作最灵活,有维修需要才前往。三份工作基本占据了老刘的全部时间。由于长期上夜班,他的黑眼圈十分明显,“虽然很累,但没得办法。”三份工作合起来每个月能领到5400元工资。除了供养母亲,每个月甚至还能再交给妻子2000元生活费。

  愧疚

  为保守供养母亲秘密

  9年向妻撒谎上千个

  母亲在西昌安顿好了,刘相礼的心愿也算了了。但在他心中,一种愧疚感总是涌上心头,他说,“可能是对老婆的隐瞒吧。”这些年来,除了工作,刘相礼一有时间就往母亲的住处跑。有时妻子发现他还没回家,或没回家吃晚饭,便打电话来问他,刘相礼总说,“我还在工作,你们吃,不管我。”实际上,他经常正在出租屋给母亲做饭。

  他说,这几年里,他起码对妻子撒了上千个类似的谎言。“有时候说在加班,有时候说朋友有事……”能想到的借口他都说了个遍。这种撒谎其实有点让老刘觉得很受折磨。每说一次谎言,他的内心总会深深自责。“我不应该隐瞒自己的妻子。”但除了继续圆谎,“我又能怎么做呢”。

  刘相礼一直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的态度能改变。为此,他找到大女儿刘敏商量,让她试探妻子,“妈妈,能不能把奶奶接我们家来住。”但赵宗翠的态度依然坚决,“不行!”。

  面对妻子的屡次拒绝,刘相礼也偶尔发狠想过,“为了母亲,就算被揭穿,哪怕离婚也要供养,毕竟是自己的妈。”但为了家庭,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无论是伤害到妻子,还是母亲,都是他最不愿意看到和无法接受的。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今年上半年,他已瞒了妻子9年。在龚兴珍出租屋周围,邻居们都知道他们母子俩。几年前,西昌公益人士李华云也被刘相礼的事迹感动,经常帮忙照顾老人。

  李姓房东也证实,刘相礼为母亲租房9年,他几乎每天都去看望母亲,很孝顺。很多人都对老太太说,“你有这么好个儿子,真是好福气。”面对称赞,龚兴珍脸上总是充满了自豪感,但她不知儿子背后付出的艰辛。

  9年来,妻子赵宗翠也一直以为婆婆在会理老家,期间过年过节,她还向丈夫提过几次,“你有空回会理老家看看老母亲嘛。”刘相礼总是笑着答应,“要的。”

  爱的谅解

  事情“穿帮”后,妻子赵宗翠对他说,“我也想通了,我们一起照顾老母亲吧。”

  虽然还有些生气,但赵宗翠说,她选择原谅丈夫的欺骗,同意让老人一起住,这也能减轻丈夫的经济负担。

  “这些年,他一个人供养老母亲也很不容易。我也想通了,以前受传统风俗影响,在处理婆媳关系上,还是有很多不对的地方。现在,我也渐渐老了,观念改变了很多。人嘛,总有老去的一天,树老怕枯,人老怕孤。”

  秘密供养母亲9年后,婆媳偶遇

  事情穿帮 妻子谅解

  今年3月,刘相礼决定给母亲换个房子。“以前住三楼,但母亲年纪大了,腿脚越来越不便,上楼累得很。” 最终,刘相礼在西昌市农科路附近给母亲找了一个一楼,这个地方离他住的地方只有10分钟左右路程。原来租的那个房子要远一些。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一方面要考虑到母亲住着方便舒适,另一方面还有这样的担心,母亲住的地方不能太远,但也不能太近,“万一(母亲和妻子)两人遇到,岂不是穿帮了吗?”

  因为,三年前,刘相礼妻子也来到西昌城里生活,主要是来带外孙。平时,刘相礼和妻子便在马水河路段租房居住。即便妻子来了城里,刘相礼每天还是偷偷去看母亲。然而,母亲在新租的房子住了不到三个月,刘相礼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6月30日,婆媳二人到西昌农科路的菜市场买菜,竟然相遇了。说起当时情景,82岁的龚兴珍记忆犹新。当天中午,她到农科路菜市场买菜,“我看见那个妇女很面熟,很像儿媳妇。”由于9年没见儿媳,她也拿不准,于是走上前去问,“你是不是赵宗翠?”

  儿媳也认出了她,但满脸疑惑,“你不是在会理老家吗?”龚兴珍不知道儿子未告诉媳妇真相,告诉儿媳,“我儿都照顾我好多年了,一直都是他在供我吃穿,还为我租了房。”

  这时,赵宗翠才恍然大悟,自己被丈夫骗了多年。买完菜回家,他给丈夫打去了电话,“我在菜市场,遇到你老母亲了。”刘相礼心头一震,“会不会在诈我”,连忙笑着回答,“怎么可能,我妈在会理老家。”在电话中,刘相礼死不承认。当妻子赵宗翠和盘托出与婆婆的交谈内容时,刘相礼一下彻底懵了,“我晓得,事情已经穿帮了”,只好承认供养母亲的事实。

  6月30日晚,刘相礼下班回家,主动如实向妻子赵宗翠交代了真相。“你供养母亲这么多年,都不给我说一声。为何骗我这么多年?”赵宗翠质问他。刘相礼说,“给你说起什么作用,你又不管,给你说又要闹架。”

  “这些年,你挣的工资花了好多钱在老妈身上?”妻子质问,刘相礼吼道,“我花在老妈身上十万八万,我就是愿意。”交谈无果,双方陷入“冷战”。当晚,两人无眠。刘相礼已经做好了最坏的考虑,“老婆可能要闹翻天,甚至是离婚”。

  但第二天,妻子对他说,“我也想通了,我们一起照顾老母亲吧。”虽然还有些生气,但赵宗翠说,她选择原谅丈夫的欺骗,同意让老人一起住,这也能减轻丈夫的经济负担。

  刘相礼喜出望外。“这么多年的坚持,换来这样的结果,很值得!”“现在一切都好了,不用再偷偷去照顾母亲,也不用再对妻子说谎。”

  7月4日,龚兴珍从城里住进了儿子刘相礼的家。得知儿子多年来的“秘密”,龚兴珍连连称赞,“辛苦我儿了,要是没有他,我恐怕活不到现在。”

  如今,刘相礼还在打三份工,女儿们都劝他放弃工作,但他说还要坚持,挣钱让家人过得再好一点。除了上夜班的日子,他现在依然每隔一天都会回家看望母亲,给母亲做饭,陪着聊聊天。上周末,妻子赵宗翠和他一起从城里回家,婆媳相处的两天里,双方交谈融洽,关系逐渐“破冰”。

  回顾多年来的隐忍与艰辛付出,这个朴实的男人一点都不后悔,也毫无埋怨,他多次给记者提及一段话:为人子女要牢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世不供养,死后烧香白费神。

  对话儿媳

  他一个人供养母亲也不容易

  人总会老 树老怕枯 人老怕孤

  记者:当初为何不同意婆婆住进你们的家?

  赵宗翠:与她(婆婆)性格不合,感觉婆婆爱到处挑毛病,无论对错。我们两个的性格都很强势,互不相让,因此经常吵架。还有,按照传统风俗来说,既然他(丈夫)的二哥继承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就应该供养老人,不应该由这个上门女婿来做。

  记者:这么多年,你就没有怀疑过你老公?

  赵宗翠:基本没怀疑过,他每个月都能按时交1000元生活费给家里,后来我知道他打了三份工,每个月又交2000元给我。他这个人还是比较老实,我还是很相信他,我知道他不会乱花钱,我以为他把其余的钱都存起来了。

  记者:毕竟九年啊,一点都没怀疑过?

  赵宗翠:有过一次。有一天,读幼儿园的孙孙跑过来给我说,“奶奶,奶奶,老祖住在3楼。”我继续问孙孙,他具体也说不清楚,年纪太小。当时,我还专门问过他(丈夫)和女儿,但是他们都否认,还给我说,“咋可能,小孩乱说的。”后来,我也没再问了。

  记者:还记得跟婆婆相遇的场景吗?

  赵宗翠:记得呀。真的很意外,说来也巧!我进城照顾孙子三年多,一直都是在家附近的西门坡菜市场买菜。那天,我出去办事,路过农科路菜市场,就顺便去买点菜回家。我当时就认出了老母亲,聊了后才知道,他(丈夫)一直在骗我。

  记者:你为何同意再次让婆婆走进家门呢?

  赵宗翠:这些年,他一个人供养老母亲也很不容易,虽然他(丈夫)骗我,我有点生气,但是我还觉得可以原谅。我也想通了,以前受传统风俗影响,在处理婆媳关系上,还是有很多不对的地方。现在,我也渐渐老了,也有了孙儿,观念改变了很多。人嘛,总有老去的一天,树老怕枯,人老怕孤。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