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从知识产权角度看滴滴合并优步

来源:知识产权新闻 浏览:264次 时间:2016-08-15
毫无疑问,滴滴合并优步话题成为近期朋友圈和巷议的焦点,热度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递减,大量分析文章如泉涌而出:O2O泡沫论、盈利压力论、交易结构论,更多的是从知识产权角度出发探讨此次合并是否涉嫌“垄断行为”。总之,8月1日滴滴与优步的这场大婚,很少有人送上的衷心祝福,特别是数以万计的消费者!相反,大家忧心忡忡:滴滴和优步合并会不会涉嫌市场垄断行为,店大欺客,随便涨价?

  大家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根据易观今年二季度公布的数据,在中国专车市场,滴滴出行占据了70%份额,优步中国占据了17%份额。滴滴和优步并购后,在中国专车市场将占据87%以上的份额,而在更细分的快车市场,市场份额则接近100%。从乘客需求来看,首选的出行方式是滴滴或优步,其他平台处于明显的劣势。合并后如果坐地起价、服务品质迅速下降,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垄断。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了三种垄断行为,包括: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本次合并确具有垄断的条件和冲动,但笔者结合当下我国和国际互联网发展状况认为这种合并看似垄断,实为趋势。

  一、从国内看,互联网企业“垄断”大势所趋

  垄断是知识产权保护滥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企业还没有被行政或司法因为涉嫌垄断而进行处罚的先例。百度的搜索,腾讯的社交,都在各自的领域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但没有受到垄断的指责和非议,这是由互联网的特殊性决定的。互联网用户是一般是由长期积累和人们的习惯性决定,而非技术主导,搜索除了百度还有搜狗、360等,也未构建技术壁垒。同样由于互联网的另一个特殊性,就是同一领域内不同服务商用户的重复性非常高,导致市场前几名内耗特别大,近期的58和赶集的合并,优酷与土豆的结合以及携程与去哪儿的联姻,无不说明互联网专业企业当今非“垄断”将无法生存的困境。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适当的“垄断”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回顾历史,我们往往会看到那些的“垄断者”不断给民众送福祉的事情。英特尔几乎垄断了全球所有的芯片生产,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坐地起价,相反,在电脑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电脑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当然,为保证市场活力,让市场保持合理的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一家独大,《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优步和滴滴这两家公司从争斗得你死我活到共同开拓市场的举动,就真的形成垄断吗?笔者以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它在网约车领域占了绝对优势,但在整个出行市场所占比例就很小了,如果出行价格超过出租车,竞争力就大打折扣,只能说此次合并是一个无奈,也是以个明智之举。

  二、从国际看,我国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滴滴与优步合并的传言一直没有不断过,为什么到本月初才宣布合并呢?首先当然是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使网约车取得了合法身份,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网约车已经过了早期推广阶段,开始走向成熟期。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滴滴目前在中国出行市场方面的份额遥遥领先于优步,滴滴目前约有4000多万活跃用户,而优步中国只有1000多万活跃用户,即使后者拥有重金,也难改变格局,据彭博社的报道,优步在中国已经亏损超过20亿美元,依然无法撼动滴滴的霸主地位。在技术和市场都不占优势情况下,与滴滴合作就成为选择。优步是美国的高科技前沿公司,在没有政策限制条件下仍然竞争不过我国本土公司,西方主流媒体近期不断称赞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能力。我国互联网短期内从信息展示的门户网站,到聚合专业平台网站,再到专业领域APP,更新速度之快,毫不逊色其它发达国家。如今国际上模仿的对象少了,只有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双方都认识到与其火拼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开拓新市场和创新发展模式上来。

  结语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领域“垄断”并不可怕,大涨价有限,真垄断困难,并购、集中将是互联网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今,滴滴正在处于风口浪尖,任何涨价行为,都会被人怀疑其动机,招致大家口诛笔伐,即使近期不会被权威部门扣上“垄断”标签,但人言可畏,枪打出头鸟,在政策刚被容许的情况下涨价幅度和其它策略方面要三思而后行。现在每个领域都在提倡互联网+,希望滴滴合并后把精力放在创新发展和提高服务品质上来,为后续互联网的走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现实影响。(作者:曾晨 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