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明末打赢荷兰人就证明他厉害吗?不要老让清朝背衰退的锅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281次 时间:2017-09-10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西方大航海局面蓬勃发展,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派殖民者乘船来东亚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这些殖民者与当时处于衰落中的明王朝,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武装冲突。由于当时的这些国家尚未发生英国那样的工业革命,实力仍不足,而且派来东亚的殖民者部队数量不多,每次只是数百人千把人左右,因此基本都被明朝击败。

郑和海船

然而就是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战绩,却被当今的明粉们吹得天花乱坠,无以复加,实在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实际上明朝以人海战术打赢了这少量的殖民者武装,并不值得怎么大吹特吹,就好比朝鲜大院君在“辛未洋扰”、“丙寅洋扰”里打败法国和美国几只军舰就认为自己获得成功一样可笑。

欧洲当时的武器装备

据当时明人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军事工业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还不算资本主义列强的欧洲小国。当时明朝军队所使用的佛郎机是正德年间传入中国的欧洲火器,屈大均惊叹说:“斯火器之最神者矣。”鸟铳则是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的欧洲火绳枪。明总督胡宗宪搞不清楚具体传入时间,估计说:“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多未尽其妙。”而当明朝火器研发人员大量仿制改进佛郎机和鸟铳的时候,欧洲火器制造技术又有新的进步,明朝在火器制造方面始终是保持在落后于欧洲数十年的水准。明朝将领朱文达在跟荷兰人作战后曾感叹说道:“红夷勇鸷绝伦,战器事事精工, 合闽舟师,不足撄其锋。”

东印度公司

意思是说荷兰人勇猛凶狠绝伦,兵器先进,把福建全省水师加一块都不是对手。明人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里评价红夷大炮时惊恐地说:“一发十里, 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 勿可与敌; 虽有锐兵, 勿可与战。”意思是说一发炮弹能打十里远,被击中无不粉碎,明军虽有精锐部队和锋利兵器,也不可正面对敌。

武装商船要能打得过明朝海军那才是奇迹,明朝为什么能赢?

荷兰人的坚船利炮一直为明军所惮忌,这一点毋庸置疑。自从荷兰人第一次出现在澎湖列岛始,他们火力强大的夹板船一直令中国水师忧心忡忡。当年南居益发动澎湖之役,尚且不敢在海上正面交锋,那么这次荷兰人精锐尽出,并且雄心勃勃地想要以武力屈服福建当局,为什么竟遭致如此惨败呢?

郑成功

首先,荷兰人遭遇的对手是郑芝龙。郑芝龙的军队,可以称为是体制外的军队,私人武装色彩浓厚。这支武装从实力上讲,要远远超过体制内的福建水师,这从当年福建水师围剿郑芝龙时屡战屡败的战绩便可见一斑。郑芝龙武装的特点有几个:其一是武器比较先进,其中枪炮有不少是西洋货,性能上比较好的;其二,他的手下多出身海盗,好勇斗狠,在战斗时有拼命三郎之精神,这是正规军所欠缺的;其三,郑芝龙是一名杰出的海军统帅,有丰富的海战的经验,而且对荷兰人的底细、实力都相当了解,可谓是知己知彼。

东印度公司贩运的瓷器

荷兰人的兵力不足。荷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显然过分高估自己的力量,对中国的海上力量过于轻视,而轻敌绝对是致命的。荷兰船与刘香的海盗船加起来也只有六十艘,而福建水师有一百五十艘左右的船只,在兵力上荷兰人显然居于劣势。普特曼斯还沉浸在偷袭厦门岛的胜利之中,试图再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可是奇迹不会再来了。

明末海军已经倒退,并非才清朝开始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 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甚至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显而易见,中国的造船业在明未已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在中国造船业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时,明朝海军战术发展也出现了衰退。1524年澳门的一位西班牙人对中国的海军战术作了轻蔑的描述:

红夷大炮

“帆船上只装有小型的铁火铳,而无铜火铳,火药也很糟糕……中国人的火绳枪质量低劣,弹丸连普通的胸护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瞄准。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竹枪、矛,有的装有铁矛头,有的则用火烧硬,短而钝的弯刀,护胸甲是由铁锡制成。有时人们看到上百艘船围攻一艘海盗船,这些船顺风抛撒石灰粉,以迷盲敌人。因为他们数量众多,可产生一些效果。这就是他们的主要战术。”

明朝的水师舰队,越来越专注于执行政府的禁海政策,这不啻是将发展海权的支柱变成了遏制海权意识和束缚海权发展的桎梏。在此期间,虽有少数文臣武将提出一些重视海洋和海权的积极建议,但此时的整个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已开始处于昏昧麻木的状态,对此不予理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