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魏源翻译的《海国图志》,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却改变了东亚的格局?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300次 时间:2017-09-19

谁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作为重要的当事人,当时的主战派首领林则徐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林则徐力排众议,主持编辑了中国第一本世界地理书籍《四洲志》,《四洲志》来源于英国人编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正因为这本书,林则徐被人们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后来,林则徐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就把继续编纂《四洲志》的任务交给了好友魏源。

魏源没有辜负老友的期待,在此后一年时间里,魏源以林则徐《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新旧资料,编纂成了《海国图志》五十卷,1843 年初版于扬州。此后数年,魏源再接再励,1847 年增补为六十卷本,1851 年扩充为一百卷本。

《海国图志》根据那个时代所能获得的资料,详细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制度、文化习俗,是近代中国一部最重要的著作。梁启超曾经盛赞这本书,说这是中国人“域外地理学”的开山之作,意义重大。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不仅依据丰富的资料向国人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而且提出了许多伟大的见解,叮嘱中国人要重建宽广胸怀,不要将域外文明视为洪水猛兽。西洋文明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必须承认,这些不同文明都有中国文明所不具备的优点。中国人应该潜下心来,记住先贤教诲,以一事不知以为耻。

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首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论述。尽管魏源的这一主张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师夷之长以制夷”对于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可的权宜之计。但是,尽管魏源的主张如此迁就中国的固有体制,在那个时代并没有获得应有回响。那时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来势汹汹的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本质区别。一个古老、精致的农业文明怎样面对工业文明、商业文明,那时中国人似乎根本没有想过。

而让当时的满清上层社会胆战心惊的是,魏源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认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和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借鉴,正是如此,《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打入了冷宫。

当时魏源的好友就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海国图志》“犯诸公之忌”,谈论了不该谈论的事,从而使中国错失了至少二十年发展机遇。

与中国的情形很不同,1851 年,一个偶然机会,《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此时的日本还处在锁国状态,但魏源的这部书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在此后五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几个,深刻的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江户晚期的日本思想家佐久问象山研读了《海国图志》后,佩服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为应该像魏源那样以全新世界格局重新规划日本的发展方略。在中国许多人仍将西方文明视为“奇技淫巧”时,佐久问象山由魏源启示开始了对世界及日本前途的重新思考。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很快建立自己的工业、商业基础,用不长的时间实现了在远东建立—个西方式国家的梦想。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晚期之所以能发生“开国主义”思想,其契机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日本知识阶层普遍阅读过魏源的这本《海国图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魏源煞费苦心为中国崛起开出的药方,没有在中国这个病人身上起作用,反而造成了东亚另外一个国家的崛起,并彻底的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乃至到了今天,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魏源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