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新周刊》创始人孙冕:现在我四处化缘,但这事我要做八辈子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442次 时间:2017-10-15

10月12日,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召开了发布会,宣布这档筹备了三年的节目,终于将于本月底在湖南卫视和优酷同步上线。

根据小巴的线报,《百心百匠》用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邀请李亚鹏、李泉等名人精英探访民间匠人,一对一向匠人学习传统技艺。悄咪咪告诉你,作为“新匠人”的发起人,吴老师也将拜师学艺,get新技能哦~

而小巴也完成了任务,找到了《百心百匠》的发起人孙冕。带上两壶好酒,听一听这位“江湖人称老爷子”的故事。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孙冕,江湖人称“老爷子”,得此称号,他可是实打实在江湖上做了点大事儿的。

1992年,他创办了三九广告传播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支名人广告。在当时,明星代言前所未有,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当事人全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在今天,粉丝经济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最有表现力的一支力量。

1996年,他创办《新周刊》,这本杂志成为许多年轻人最喜欢的时事生活周刊。其敏锐的观察角度和独立的思考风格,创造了许多引领潮流的话题,例如“弱智的中国电视”“她时代”“飘一代”“忽然中产”……

2010年,他以57岁的年龄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他是全球杂志创始人中唯一把自己杂志旗帜举上峰顶的;他是全球从北侧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华人。

孙冕在珠峰顶展示《新周刊》旗帜

2011年,他开始做“关爱老兵计划”,为那些曾经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老年却连基本生活和人格尊严都无法保障的国民党老兵四处奔走。这些老兵平均年龄91岁,他握着他们的手,喊他们爷爷,为他们写公开信,替他们张罗衣食。

今年,他64岁了。他又要做一件事儿。这次,他要帮中国100位匠人们拍一个片子, 还要让100个名人明星亲自去找这批匠人拜师学艺。

孙冕在《百心百匠》发布会现场

他说:我们不是邀请这些明星名人,也没给钱。所以我现在说我是化缘的人,我和他们说,我理解你们非常匆忙,但你能不能给我一天、两天的时间,我带你去看一位匠人。

《百心百匠》做出来了,每一期老爷子都亲自跟着去,用他的话说,就是“捧出赤忱之心,躬身俯首低下身来”。他说,一定要亲手触摸到的,而不是从纸上、书上看到的,才会在生命里留下烙印。

所以,你就知道,这个人活得有多认真。他总是很用力地笑、很用力地哭,所以脸上的皱纹,都像是版画里用刀子刻出的线条,深且坚硬,装满了黑白分明的光阴。

这个江湖上,有一种男人叫孙冕,越老活得越得劲。

很多人形容过孙冕的笑,说是“牙齿都要飞出来”的笑,但很少有人形容他哭。他常常哭,因为老兵哭得脸皱成一团,因为丽江几百年被马蹄磨亮的五花石被撬开,跪在地上当街嚎啕。

孙冕因为老兵去世而大哭

大概是因为他的情感过于丰沛,因而看什么东西、做什么事,都比旁人要深情许多。

他爱上登山,索性爬遍了世界七大高山,数次与死亡擦身而过。他说:“每座山都是一个期盼,我会想去看它,好像看望一个人一样。”

这次做《百心百匠》,也是一样。

明星柯蓝和孙冕跟随夏布匠人采摘苎麻

他讲了一张琴的故事。说是《百心百匠》中有一位修琴的匠人,裴金宝师傅。有一天,有人送来了一张古琴,在它背面刻着匠人落款,交代了制作的年份,竟然是四百七十年前的琴,实属罕见。

现实比小说更戏剧。第二天,又有人送来了一把一模一样的琴,裴师傅翻过来一看,竟然真的是同一个制琴师傅在同一年做的“双胞胎”。

看到这两把琴,裴师傅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两把琴,流离失所,经历过战火,经历过人祸,经历过朝代的更迭,经历过一切时光,竟然就这样来到我家里重逢。它们怎么会回到这里来?这是宿命吗?它们这些年在哪里?经历过什么故事?经过多少人的手?它们看过多少人间的苍凉?”

明星李泉跟随古琴学习修琴

裴师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将这两把琴残缺的身躯修复,让它们喑哑的声音重新恢复洪亮。他让它们并排躺在案几上,长长久久地注视着它们。然后,他为它们盖上一块柔软的绸缎,对它们默默说道:“你们好好的,再相聚。”

最后,当他把这两把琴分别送还给不同的主人时,裴师傅止不住地泪流满面。

讲到这里的时候,老爷子红了眼眶:“关于所有发生过的故事,谁知道?没人知道,只有这两把琴知道。”

而关于今天的眼泪,关于将成为历史的今天,未来的人会不会知道?

明星孙楠和孙冕在西藏学习制作唐卡

在老爷子拜访过的苗寨里,绣娘们可以把彩色的丝线缠在细细的马尾上,一针一线绣出精美绝伦的马尾绣。但是半个月的心血,却只能卖出几十块钱的价格。于是,她们只好放下手中的绣花针,跑去人来人往的大城市,住在几平米的地下室里,做着又脏又累的活。而她们的家人,在遥远的家乡,一个只剩老人和孩子的畸形社会里长大。

她们是在岁月里沉默的琴,本应该在青山绿水间演奏她们的乐章,却在世事中颠沛流离。我们从不知道,在这些传承百年的匠人身上发生过什么,因为当我们看到她们,我们只看到了一个被物化的城市的零件,就像我们看到那两把琴、看到匠人的作品,也只不过把它们当做一个摆件。我们不会想到,时光曾经很用力地流过她们的身体,发出惊为天人的音符。

一人、一地、一事、一生

我们读不懂琴,也不愿读懂她们。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会谈起“家国情怀”这个词了。

这并不说明我们不爱国,事实上,搜狗输入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证明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非常爱国,常关注、讨论且主动辟谣一些相关的新闻话题。

但是,我们是活在当下、活在未来的一代里,对于过去,我们却知之甚少。

《百心百匠》宣传海报

就像老爷子说,这个时代,我们的发展,就像是插上了几百个大翅膀一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性地舍弃了很多东西。这二十年来,中国建造的房屋也许是过去五千年的总和,但是它的代价,就是许许多多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之中。我们甚至从来都不知道,他们存在过。

老爷子说:“李亚鹏和我感叹,这些技艺,它们没有办法适用于现代的生活,那消失就消失了吧,我想,这也是一种答案。但是我更希望,我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我希望有一百个人来告诉我一百个不同的答案,有一千个可以找到这些匠人们,给他们提供答案。就像吴晓波频道在寻找8090后的新匠人,所以我找你们合作,因为你们在给出一个答案,你们在做一件很好的事。”

吴晓波频道寻找创新传统工艺的“新匠人”

在老爷子看来,这些匠人和“关爱老兵计划”中的老兵一样,他们曾经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却成为了在高速发展阶段,被我们舍弃在历史断层里的亏欠和遗憾。

还给他们以民族的尊严,这就是老爷子的“家国情怀”,也是他曾经、现在和未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采访中,老爷子提到了一件事,曾经在贵州,有一个年轻的记者问他:孙老师,您怎么看待民族文化的自卑?

即便事情已经过去很久,老爷子还是愤然拍案:“我说孩子你说什么,什么叫自卑?我看到那个绣片,我都跪下,我想流泪,你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多灿烂无比,居然在你一个媒体人嘴里面是文化的自卑!我们文化的自信,是祖先给我们,到你这一代人认为是自卑,可能你看到是残破不缺,才叫自卑。”

当时我也说,这应该是“骄傲”呀,但是当我写完专访第一稿时,主编说,你这篇文章没啥感情,我才明白,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来源于书本,我们它们教我们,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为它自豪——这就是我们对它的全部认知。

但事实是,那些绣娘们花费一个月、半年绣出来的精美绝伦的荷包,只能在街边的地摊上卖出十块钱。那些古法造纸的匠人,做到70岁了,手都被敲断了还在做,就因为没有人愿意跟随他们学习这些技艺了。

当残酷的现实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们生存的每一天,当这些匠人们忍受着贫穷、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遥远的我们,其实并没有资格再说出“骄傲”这个词。

这就是老爷子为什么坚持,民族的文化是需要有载体的,需要让我们的后代能真真切切触摸过的东西。因为你亲身体验过,才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烙印。

行者孙冕

在采访的最开始,我问老爷子,您做《百心百匠》的最初的契机是什么?

他“哗”了一声:这讲起来可长了。

然后,他用了至少半个小时来回答这个问题,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说他小学时候是怎么亲手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津津乐道每一个细节。

他说,我做好那个望远镜以后啊,我就躲在三楼,用这个望远镜看着邻居家的一对双胞胎。哗,两个小美女。

说完,他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

那是他关于工匠最初的亲身体验。半个世纪以前的这段记忆,此时此刻,就在他的眼睛里闪烁着,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