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刘邦是不学无术之人?我们被误解千年,他混迹社会十年后做惊人举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364次 时间:2017-11-05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泥腿子”,很多有人都说他是个不学无术、胸中无墨之人,事实上,千百年来,我们都被史书误解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刘邦的学问就是:少而精。少很容易理解,那就是刘邦读书少,精就是他善于抓住既得的机会,把目标瞄准一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这门做大做强。他的求学经历概括起来可以分三个阶段,少而精便藏匿于其中:

第一个阶段:正经八儿的学生时代。当然,刘邦家里穷,而且兄弟姐妹又多,按理说,他这个刘老三是很难读到书的,但是刘邦也是幸运的,这是拜和他同年同月同生的卢绾所赐。卢绾的老爹是当地有名地主,刘邦和卢绾同一天出生,在这个时候,显然是刘邦沾了卢老地主的光。虽然正史上没有记载卢老地主出钱让刘邦上的学,但从刘邦和卢绾在浪迹江湖时如影相随,不离不弃的铁伙伴关系来看,两人显然一起“同过窗”。而刘邦的家里穷的丁当响,显然又供不起他上学,因此,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卢老地主在其中可能对刘邦施过援手,资助过他。当然,考虑到了当时的私塾都是自己请的,做为中阳里的第一富,卢老地主请了教书先生来,花这么一点学费还是没问题的。而教书先生教一个人也是教,教十个人也是教,因此,这里不排除,刘邦是被“顺便”请进去读书的。

第二阶段:刀口舔血的社会大学时代。刘邦丢下书包,踏入社会后,家里人都感到丢脸,因为他很快跟着当地黑老大王陵当起了混混。其实,刘邦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家里穷,又没有学上了,又谋不到生路,只好过这样刀口舔血的日子。但是,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刘邦尽管孤单,但并不孤独,因为还有卢绾一直跟随着他。卢绾为什么会跟着他,因为他们是好伙伴。但问题马上来了,卢绾是典型的“富二代”,为什么沦落为“草二代”。

这其中,笔者推断有四个方面。一是卢绾和刘邦的九年义教育圆满完成了,顺利毕业,走向了社会。二是卢绾和刘邦上课实在是调皮,私塾老师没法教了,选择了辞职不干,所以卢绾和刘邦失学了。三是卢绾和刘邦主动不上学的,卢老地主也拿他们没办法,从此他们开始了流浪。四是卢家突遭变故,如金融危机、如政治风暴等,从中阳里村的第一富翁变成了第一负翁。家里一落千丈,供不起孩子上学,所以卢绾和刘邦失学了。当然,不管怎样,刘邦在踏入社会后,是和卢绾穿同一条裤子的人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刘邦应该是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混混生活,这段时间应当在8年到10年之间。

第三阶段:敏而好学的拜师学艺时代。在社会大学“浪费”了近十年的光阴后,刘邦毅然选择了拜师学艺之举。师从何来,信陵君,信陵君是当时学者心中的“神”,可惜这个时候已然仙逝了,刘邦不可能再找到他了,但信陵君的弟子张耳还在,因此,刘邦不远千里,跑去拜张耳为师,向他求教。刘邦之所以会在经历社会大学后,来个突然的大转折,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刘邦厌倦了黑白两道知舔着血过日子的生活,二是刘邦在社会上突然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三是刘邦经过高人的指点后,决定拜师学艺。不管哪种原因,刘邦在张耳门下学了三年,这三年,我们无法知道刘邦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刘邦增长的见识却是无以伦比的,政治、眼界、思维能力等等,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日后能在楚汉争霸中游刃有余,能把项羽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刘邦没有一直学下去,因为张耳因为政治原因被秦政府通缉,只能选择隐姓埋名、小隐隐于野去了。

而提前结业的刘邦只能又回归故里。但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邦的这段“适可而止”的经历是颇有成效的,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历练了他的处世方法,这无疑为他“厚积薄发”、“一鸣惊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