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有感北大留美硕士12年不回家:是时候拨开迷雾见真情了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429次 时间:2018-02-07
 作者:樊秀娣 同济大学办学质量评估院评估专家,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北大毕业的留美学生(以下简称:当事学生)发表万字长文《一个普通北大人的命运与冒险——怎样避免家庭和学校对人造成的长期伤害重演?》,细诉父母对己“控制与伤害”的报道。本来这位当事学生亮出自己的“家事”,是为了帮助自己和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客观认知问题、早日摆脱困扰,同时也为当下年轻父母提供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建设良好亲子关系的鲜活样本,但由于一些媒体使用“痛诉父母”、“与父母决裂”等“挑事”标题,把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误导成了对当事学生行为是非的评判,造成许多人不问缘由地对当事学生指责、甚至谩骂,这样做只会让国内本就紧张的亲子关系更加“雪上加霜”,让一些急需补课的家长看不到学习做一个合格父母的重要性。而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所以不能任由这样的错误舆论肆意横行。


  诚如当事学生希望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帮到自己和别人,考虑到陷于类似困境的孩子和父母不在少数,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成功处理此类事例的经验和感悟,本人从专业角度对此事提出一些看法并对事例双方、尤其是当事学生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相信当事学生会是一个理性而有责任感的人




  当事学生用了约一万五千字,把跨度三十年间对父母在教养自己过程中的种种不满和与父母间沟通的矛盾、决裂事由一一列出。如此用心良苦的目的,引用当事作者的话是“希望给现在的年轻父母们一些参考,说明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我想知道的是,自己在伤害已经发生之后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自己完成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就业(包括深造)和建立亲密关系。”如此积极的心态,为什么主流、非主流的媒体大多视而不见,一股脑地玩标题噱头,不引导亲子双方精下心来思考并从中获益。毕竟当事学生陈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但这就是他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个有勇气面对问题的孩子(虽然已成人,但在父母面前总是孩子)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从当事学生的通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事学生对自家亲子关系较为深刻的反思。他之所以把文章在网上亮出,很明显,寻求更加客观、公正的看法。而且,我相信,当事学生对自家的亲子关系应该已有了答案,他现在是想让其他家庭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有“闲心”去关爱别人,不正是知识人应有的觉悟吗?从这点而言,当事学生真没有愧对北大和留美的学习生涯。


  二、当事学生的情感是真实和可以理解的


  网上有许多人以自己的经历感受来否定当事学生在与父母关系中的情感反应。总认为一个孩子与自己父母发生冲突发展到12年春节没有回家,拉黑与父母的联系超过6年,这就是大逆不道。可能父母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问题,但天下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小孩为什么就不能懂事点?不去和父母计较呢?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知道,你这种大条和随性的性格,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这样。本文的当事学生是一个相对内向和敏感的人,他的孩子时期父母的言行对其心理影响的作用得大,而内向和敏感的人在孩子时期也相对软弱,他们更需要从父母处得到亲情支持来获得安全感。可当事学生的父母强势又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内心长期处于愤恨与压抑两极,是很痛苦的,一旦爆发,也就相当激烈。


  看到当事学生对一些细节叙述得如此具体而清晰,说明那些过往经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伤痛和苦恼。现在他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对自己是抹去孩子时阴影的关键一步,对社会更是一笔宝贵的“案例教材”。中国的家长太需要从中体会到孩子对良好情感的需求。家长们不能因为生下了孩子,自己升格为父母,就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天生都是科学和正确的。即便看到了孩子有不满,也不认为这是件有必要认真对待的事。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的真情实感无人能替代,当事学生列出的桩桩“小事”,不是一句“父母都是为你好”就能化解的。


  三、修复亲子关系对当事学生的意义重大


  当事学生的内心深处是相当重视父母亲情的。越是过往的点滴记忆深刻,说明放不下;越是不回家、不联系,说明很当真。当事学生就是一个较真的人,即使在亲子关系中也容不得半点含糊和妥协,这才会闹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相信当事学生为此内心所受的煎熬也是他人难以想象的。而孩子时期的痛苦和压抑,很可能会对成年后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好在当事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采取积极的心理康复。但不管是自学心理学知识,还是求助于专业心理机构,最终还是要落到和父母关系的健康状态上。今天的当事学生已不再是当初孩子时受制于父母的弱者,能否主动去打开亲子关系这个结,对他今后的自信和阳光很重要。


  当事学生至今依然十分需要父母的情感。一般而言,父母一旦缺失儿女的情感,会生活在失望和气愤中。而儿女如和父母关系不佳,儿女一般会处于不安和紧张的状态,严重的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得不到父母鼓励和祝福的孩子,无论他走得多远,内心永远是空落和不安稳的。所以,父母和儿女的情感沟通,任何时候都需要,任何时候都不晚。同时,良好沟通的关键是亲子双方的真诚,而这又取决于双方的个人感受。当事学生及其父母都属有知识的文化人,相对来说各自的自尊要求都较高,要打破双方心灵的隔阂难度较大,这从当事学生自述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希望这位年轻学子做好“打硬仗”的心理准备。


  四、重拾亲情的关键在于当事学生的作为


  当下修复亲子关系的责任已转到了当事学生的身上。孩子年幼时,责任父母大,因为父母相对是强者,这也是父母为什么必须学习为人父母之道的原因;孩子成年后,随着父母的老去,强者的角色也换成了儿女,自然儿女对父母及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要有担当。当事学生是时候该去主动联系父母了,相信父母也已经等你久久。这里有个沟通要点很重要,那就是沟通双方一定要首先从彼此情感上的接纳入手。千万不要太寄望亲子双方对事物认识的一致或相似。记住,这不是亲子关系中沟通、相处的基础。否则,以亲子双方现有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看,如果双方要去论是非对错,保定一谈即崩。双方都无需教育对方,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是最明智的态度。


  当事学生可以通过此次事情强大自己的内心。所有的人反思自己在孩子时父母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是为了去责怪父母。因为有理性的人都懂得,父母辈的思想言行,是他们个性特点和时代烙印的产物,两辈人的代沟很多时候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小辈不可能、也无须一定要从父母处讨得个满意的说法。而年轻人反思过往,最大的价值是知道自己当下问题的出处和缘由,这将是个体自我完善和轻装前行的前奏,也是战胜、突破自我的契机。希望当事学生的家长也要明白,孩子已该自我负责了,您理当享受儿子的关爱和孝顺,多给点正面的鼓励和祝福。


  最后要感谢当事学生,勇敢坚定地揭开了自己的伤疤。希望他曾经的痛苦和不堪,能换得身为父母“平等友善地和娃们沟通与交流”,身为孩子“得到身而为人的尊重,有资格追求安宁或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