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几年前一波离开北上广的浪潮中,选择回到了江西老家,又在四年后做出了回京的选择。个中原因,一言难尽。
四年中,我远离了科技互联网行业,在老家做过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等到再次回来做记者,接触技术前沿和商业世界,惶惑杂陈。
极客公园四大‘活化石’
一月份开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前,某晚编辑部几个人在一起校对极客公园的年终杂志特刊 Geeks100,有 90 后同事来拍照发朋友圈,惊奇地表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纸质杂志的工作流程。老领导张鹏环顾了一下,说:‘我们是公园硕果仅存的几个做过杂志的人了。’
那一刻,一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碾压一切的感觉异常强烈。连我这种刚年过三旬的小鲜肉,都成上古老人了,估计以后还能成 00 后同事吹牛逼的资本——‘我有一个做过杂志的同事……’
这可真是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和 how time flies 的当头一击。中间四年的认知鸿沟,需要我重新学习、审视如今的科技互联网世界。
我入行做记者是在 2011 年,那会儿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刚刚汹涌。我最开始做的便是创业公司报道,有时候一周能接触十几家公司,无不宣布自己‘要在手机这块小屏幕上构建帝国’的野心。
他们获得投资的额度,大多以百万计数,如若是破了千万,便是行业瞩目的大手笔了。当时的领导跟我说,一家健康的创业公司,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健的发展步伐,成立五到七年上市是正常节奏,太快了,反倒不好。
等到我去年 9 月回京再看投融资这件事情,忽然发现几百万的融资额竟只能用‘区区’来形容了。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无人便利店、办公室无人货架、新造车、AI 等行业的创业公司,动辄宣布上亿元融资消息,而且频率越来越快,有时竟要以周为单位了。
作为每天浏览这些资讯的行业记者,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变得瞧不起‘区区数百万元’了,就好像自己有那‘区区数百万元’一样。
图|少林足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货膨胀;新造车、共享单车等行业庞大的硬件和运营成本;资本不愿错过下一个风口,快速进入,跑马圈地,催生、争抢‘独角兽’;中国创业环境的变化……
办公室货架公司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去年底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说‘中国创业者的生存环境很恶劣,很多领域一上来就是“大块头”的游戏’,言下之意便是不快速成长,就会被无情淘汰。如此,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果小美成立半年累计融资超 5 亿元人民币)。
这几年涌现的风口行业,最后大多变成了一二名之间的竞争。当有人顶不住这种消耗战时,大家就要开始商量合并的事情了。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扮演的角色和强硬程度,成了外界极为好奇的事情。大家都想知道,快速融资后的公司,还是创始人最初想要成为的‘那家公司’吗?
图|中国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