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一家四代驻守海岛 90后军人成“老海岛精神”新传人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180次 时间:2018-09-23

一家四代驻守海岛 90后军人成“老海岛精神”新传人

一家四代守岛人。袁秀月摄

【网络媒体国防行】一家四代驻守海岛 90后军人成“老海岛精神”新传人

中新网客户端蓬莱9月23日电 (袁秀月)“海岛需要人,你来吧。”五十多年前,因为父亲的一句话,邢艳云军校毕业后,放弃了可以留校的机会,登上小岛,成为一名军医。

父亲邢桂增是原某守备区政治部副主任,曾建岛守岛四十多年,他们那一辈经历过最艰苦的环境,对海岛的感情也最深。

“把病号当成自己的亲人”,邢艳云兢兢业业地在海岛干了几十年,不仅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了海岛,还把守岛建岛的接力棒交给了女儿。

女儿任红也学医,她本来打算毕业后去另一家医院工作,但是妈妈和姥爷却有点“着急上火”。

“海岛需要人啊!”两代守岛长辈对她念叨着。

任红对此并没有概念,直到有一次休假,她才转变想法。

战士在演习。袁秀月摄

那天晚上,她去给妈妈送饭,发现海岛的医疗人员真的很少,妈妈诊室里坐了一屋子的病人,除了看妇科还要看外科,忙都忙不过来。

就这样,任红申请调到了海岛上,在军医的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她说,一开始她并没想那么多,能坚持到今天,都是受战士们的影响。

前年退休后,任红的儿子许桓铭正好从军校毕业,没想到,儿子竟然自己主动申请到岛上工作。

许桓铭出生于1993年,现在是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海防营的一名基层干部。军校毕业,当同学们都选择去北京、上海工作时,他却“没经过什么思想斗争”就选择回了海岛。

他说,他从小就想当兵,因为“长岛是我的根,是我的家,我热爱这个海岛,我了解这儿的风土人情,我的母亲、姥姥、姥爷都在海岛当过兵,我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任红听到儿子要回海岛时,并没有很惊讶,因为家庭环境所致,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她还坦承,在上岛积极性上,儿子要比她强。

海岛战士在训练。袁秀月摄

都说90后不能吃苦,但不知不觉间,他们也在担起重任。海岛有了接班人,“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也有了新传人。

孙斌华今年29岁,但他已经是一个有11年兵龄的老兵。刚入伍时,他觉得当兵太苦了,老想回家。但到了第二年,他又真心觉得,部队是个很有人情的地方,自己适合这儿。

“老海岛精神”是什么?他一开始以为这是句口号,但随着经历增多,他才发现,这是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他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所以,当他的战友们纷纷退役时,他还选择留在部队。

“岛是我的家,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这首小诗表达出了老兵们的心声,同样,这也是今天很多海岛军人的写照。

海岛战士在演习。袁秀月摄

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海防五连驻扎在一个“四无”海岛上,条件艰苦。原先,岛上只有一口咸水井,这种水不仅咸,而且喝多了还会腹泻。直到去年,海岛上才打了一口197米深的淡水井,战士们都叫它泉水,因为相比咸水井,它甘甜胜似泉水。

这里通航还不便,一年有两百多天都不能通航。战士陈奂廷去年来到岛上,但直到现在,他都没出过岛。他说,也不知道岛外面是什么样,有时候只能想象一下。

冬天时,岛上风浪比较大,没办法通航。有一年,冷库还意外坏掉,他们一个月都没有给养,只能天天吃咸菜和馒头。

但他们说,虽然海岛条件艰苦,但是这里自然环境很好,晚上的星星很漂亮,岛上的人也很好,就像一家人。很多退伍老兵也会时常回来,去年,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80多岁老兵回岛探望。

“只有在这儿吃过苦的,才对这个岛更有感情,只有到了岛上才感觉踏实。”连长贾远方说。

贾远方一家三口。高晓冬摄

贾远方是个90后,同时他也是一个1岁女孩的父亲。他跟妻子孙朋朋是高中同学,大学时开始异地恋,2014年订婚,2016年结婚,去年有了女儿。

虽然两人在一起多年,但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却没多少。妻子说,以前她也曾抱怨过,但是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见面都不舍得吵架。

女儿出生时,贾远方也没能看见。第一次跟女儿见面时,女儿都不认识他,盯了他好长时间。最近,妻子带着女儿来岛上探亲,他才有机会跟女儿“混熟”。

“以前上学时有点不成熟,当了兵后更加阳光了,也更有男人气概了。”提到丈夫的变化,孙朋朋说。而来到海岛的这三年,也给贾远方的生活留下一个特质——非常珍惜水。

“吃苦不言苦,苦干不苦熬;依靠不依赖,创业不守摊。”贾远方说,虽然现在入伍的新兵大多是95后,但他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差别,照样能吃苦。

“希望年轻人能够到我们海防哨所,继承和发扬“老海岛精神”,把我们“老海岛精神”发扬光大,你能行。”入伍26年,一直致力于海防雷达事业的管祥福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