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四川卧龙首次拍到白色熊猫 网友:它肯定不熬夜

来源:看看新闻 浏览:269次 时间:2019-05-25

今天,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了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拍下一只白色大熊猫,照片显示这只熊猫毛发和爪子均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


专家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分析,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2岁左右。据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单纯的“白化”突变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和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卧龙这次拍摄的熊猫,是野生大熊猫中记录到的首例完全白化个体,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这只熊猫体格壮实,步态稳健,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这只熊猫的正常生活。


“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当它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普通“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而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据了解,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201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该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选择了7个样区,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这次首例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相机安装于去年12月,同一点位还拍摄到大量的中华斑羚和毛冠鹿的影像。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卧龙特区党委书记段兆刚表示,接下来卧龙将增加该区域的红外相机布控,重点追踪这个个体的生长发育、活动轨迹、社群关系,持续关注下,如果能拍摄到其后代,将会更有研究价值。

对于这一新发现,看惯了黑白色大熊猫的网友表示,还是普通熊猫比较漂亮,但同时也有网友表扬了这只白色的小可爱:“看来,这是一只不熬夜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