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看视频也能“涨知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67次 时间:2022-03-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时随地“上课”、跟名师互动交流、一键分享给朋友……“看视频学习”正成为一种新风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9.75亿和9.34亿。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知识传播、科普等提供强劲助力,成为年轻一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名师开讲引发学习热
  “戴老师讲课太精彩、太有感染力啦!”“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真的是百看不厌。”“老师和蔼可亲,讲学有意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发布的诗词讲解视频下,网友纷纷留言。在抖音平台,戴建业粉丝数超过620万,视频获赞超过2253万。
  “视频平台上有很多法学名家的课程可以学习。”备战法考的山东姑娘小张说。例如,在B站(哔哩哔哩)大受欢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走红,每期刑法课视频都是弹幕满屏,B站粉丝数超过2190万。
  在各个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课程“圈粉”年轻人,成为“云上知识热”的生动注脚。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盖琪说,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迅猛发展,对知识传播起到了正面作用,很多原来没有充足时间学习或者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某些专业知识的人,现在有了各种选择,能够利用碎片时间自我充电。
  对于老师而言,“桃李满网络”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学校课堂上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相比,网络观众差异较大。如何把知识讲得雅俗共赏,做到严谨科学的同时又尽可能符合不同受众的口味,是一种挑战。“我觉得评判一个人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能否用简单的话描述出来,让外行也能听懂,而且还觉得很有趣,并乐意参与讨论。”复旦大学教授赵斌说,视频平台上的“催更”、点赞、开放式讨论给了他在线讲课的动力。
  在线讲解热点话题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知识超越时空限制,以更全面的视听感受进行传播,形成了教与学的新场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互联网知识传播的呈现形式更加直观灵活,受众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学习,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教学双方可以借助平台跨越时空,进行在线交流。教学环境与社交属性融合,评论、转发等功能可以让用户成为新的知识分享者。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近日联合发布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拓展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做优做强数字教育培训资源,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数字公共服务公平普及。
  如何让有益内容更丰富?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大展身手、拿出实招。B站知识区的内容已涵盖科学、法律、心理、人文、历史、财经、设计等多个类别;抖音“涨知识”话题下的视频总播放量达5562亿次;快手推出的知识类直播节目《快手新知播》邀请了不少经济学家、画家、作家等讲解专业知识,总播放量超过700亿次。
  人类为什么要上天?为什么要在月球上建科研站?腾讯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打造“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项目,邀请戚发轫、欧阳自远、王贻芳等科学家在线讲解“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青少年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科学家结合动画插画等多样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腾讯视频发布内容后,不少用户涌至评论区留言“催更”。
  “现在中国人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做科普的意义就是满足大众的求知欲。”科普博主严伯钧说,求知欲旺盛是一件好事,但互联网环境下鱼龙混杂。“以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扩大影响力,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样,起到传达正确科学知识的作用,这是短视频时代做科普的一个重要价值。”
  云上课堂惠及更多人
  在知识类视频内容备受欢迎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忧过于碎片化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学术的严谨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为了以最快速度获取受众注意力,一些短视频的知识内容呈现出简单化、碎片化趋势。比如“几分钟读懂西方艺术史”这类视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一些受众的知识素养,但这是“嚼碎的知识”,千篇一律的解读会减少个性化的思考,影响受众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短视频生产者需要探索如何系统化地进行知识传播。面对从“文字表达”到“视频呈现”的转变,面对现在的媒体环境与受众的媒介习惯,创作者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及工具,制作高质量的内容,把知识传播得更广。
  专家认为,对于目前存在的“伪科学泛滥”等问题,除了用户自身提高辨识能力外,互联网平台也应建立更高标准的监管过滤体系,完善用户反馈渠道,并持续注入“源头活水”——通过加大优质知识传播者队伍的建设,提供兼具品质和品位的视频内容,满足年轻人的兴趣需求和成长需要。
  视频平台上的知识传播关键在于“以内容为王”。未来可以围绕数字生活、工作、学习、创新等需求,更多运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直播等载体形式,做优做强线上学习资源。还应鼓励更多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互联网平台开课,积极、正面利用互联网媒介技术,传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断提升互联网用户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