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节气文化“受宠”,快时代值得“慢品味”
浙江卫视推出《中国好时节》、河南卫视推出《春分奇遇记》。近来,以岁时节日越来越“受宠”。不仅是综艺瞄准这一领域,图书、公众号、社区活动也都围绕它做起了文章。需要“慢品味”的二十四节气,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快时代收割众多喜爱,成为传播传统文化、感受文化自信的“根据地”。
节气掀起文化浪潮
“把节气过成节”是《中国好时节》系列晚会的核心主题。网络数据显示,这场需要静心品味的节气文化晚会得到认可。“中国好时节宋韵氛围感拉满”“千手观音音乐一响,DNA就动了”等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微博讨论次数超2.8万。网友评论道,“原来吃春菜、荡秋千、放纸鸢都是庆祝春分的方式,没想到看晚会还上了堂课。”
不过要论到这波“节气热”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开场设计。“立春传讯”和“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呈现出中国式浪漫。有网友用短片截图制作了二十四节气壁纸,被大量收藏转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教授萧放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实践历史,已在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是民族的,越是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元素惊艳世界的结果中得到生动证明。”
节气文化重回百姓家
“我们会结合当时的节气,把节气知识和相关的传统文化融入教案,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听。”北京房山区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彭晓宁告诉记者。
彭晓宁提到,自己所学专业就是民俗学。“目前学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但是教材上会涉及节气文化的内容,所以进行一些专业拓展是有意义的”,她说,学生们对传说故事、岁时节日的习俗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还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内容。
针对岁时节日的科普工作,“北师大民俗”微信公众号的创始成员林加和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7年。团队在社区实践中感受到了大众对节气文化的呼唤。“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主干,补充加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元素,构成开展社区和学校活动的框架。”林加表示,目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街道开展的系列活动显有成效,社区居民反馈这样的活动设计更具有连续性,达成了良性互动。
“2021年春节,我们团队与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合作,将各地的春节习俗投放到五福卡片,触达上亿用户。”林加告诉记者,目前还有游戏公司、出版单位等主动接洽合作机会,市场逐步青睐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我们乐于见到传统文化普及涌现更多同行者,更期待和不同领域创作者融合创新。”
在传承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
谈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林加说:“分层次、分对象地分享合作是调整方向。既要以公众号为阵地持续深耕,使内容更专业、更精致,也要尝试短视频、资讯平台等载体,做好大众普及。”他认为,岁时节日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充满魅力且值得不断挖掘的。
萧放认为,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是今后的传播方向。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同时,创新其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迷恋传统文化,十分有意义。
萧放指出,民俗文化是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经验与智慧的凝结,发挥着服务与美化人民生活的功能。“让普通人接受传统文化,最关键的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技术补足与支持现代生活。”
推荐资讯
- 撞死宠物狗,竟被索赔十万元?车主:不吃不喝也得挣几年
- 喝粥能养胃吗?这样喝粥,才养胃!
- 地板老是发出声音,怎么办?生活中的妙招不得不服~
- 生活中14个最容易要命的细节,害惨很多人!赶紧看丨提醒
- 海带万万不能直接用水泡,很多人做错,难怪又黑又硬不好吃!
- 老年人应如何养胃?细嚼慢咽对肠胃最有利
- 睡前坚持这样做可延年益寿 喝蜂蜜牛奶预防失眠
- 适合冬藏的食材有哪些?红薯有益心脑血管健康
- 老年人适合吃什么水果?猕猴桃有助于调节糖代谢
- 吃素也能有效补充蛋白质 西兰花高纤维零胆固醇
- 茶非人人可饮,喝对了才养生
- 秋天吃这十种宝,胜过冬虫夏草!不吃就亏大了!
- 鼻炎反复老不好?多半肺有问题!1个动作坚持做,呼吸更顺畅
- 晚餐决定寿命?避开这些雷区就能很长寿
- 这些蔬菜别生吃,这几种吃了可能还会中毒
- 生理期这几个谣言千万不要盲目相信 吃甜食能缓解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