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应有妥善出路

来源:新京报 浏览:160次 时间:2023-02-24
来源标题:“一孩难求”的幼儿园应有妥善出路
面对人口负增长的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做供给收敛和布局调整以适应幼儿园供需变化。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已到来,在一些地方,民办幼儿园2021年、2022年开始面临招生难,少部分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招不满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山东临沂这一三线城市,各幼儿园今年也将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其实是少子化所带来影响的一个佐证。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规模一直缩减,已然是大势所趋。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在园总人数为4600.14万人;按照出生人口变动趋势,从2021年开始,即使全国适龄幼儿全部入园,总在园人数也不会超过4500万人,学前教育会比预期更早迎来供需逆转的拐点。
新生儿的减少,最先冲击的就是作为“上游产业”存在的学前教育。首轮幼儿园关停潮背后的逻辑是,持续的低生育率—少子化—3-6岁幼儿学前教育需求萎缩。幼儿园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幼儿人口支撑的话,终究会因为“规模不经济”(收益不达标)而及时止损、关门大吉。
从幼儿人口缩减可以预判,学前教育市场已经从“园方市场”(上幼儿园难)转向“生方市场”(招生难)。目前学前教育存量过剩,这是首轮关停潮发出的信号,不宜再继续在总量上做文章。
无疑,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构成的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面对和破解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新矛盾。
但是,这并不是说学前教育就不需要增量了,“有增有减”才是平衡之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口变动不居,如农村的空心化和人口的城镇化,都时刻在改变人口的再分布状态。幼儿人口作为从属人口,其学前教育需求变化快速,城市化、区域化、社区化特征明显。
所以,政府要重视照应生命周期和生源供给的中短期规划和区域规划(如社区规划),以便快速捕捉人口需求信息的变动,并及时作出回应。面向可预见的未来,需要的策略或许是“消化总量,控制增量,合理分布,调整结构”。
今后低生育率和少子化仍将继续,而且大概率是难以逆转,成为人口的新常态,但在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区域,生育的多样性依然存在。趋势性的少子化和多样性的低生育,构成了一对容易被忽视的矛盾,这意味着规模化学前教育需求缩减的背后碎片化、个别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也依然存在。
所以,对幼儿园来说,可能是“一孩难求”并围绕这个展开生存竞争;对有些家庭来说,则可能会遭遇“一园难求”的困局,深受“入园难、入园贵”老问题的困扰,反过来会进一步遏制生育意愿,导致生育率持续低迷。
我国需要警惕新的人口负增长规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前教育资源的存量宜消化转化,以顺应少子化、婴儿退潮的趋势;增量则须合理适当,要结合结构和区情的变化。
“存量宜消化转化”,即对一些生源不足的幼儿园,预设两三年“观察期”,政府给予补贴帮扶其度过困难期,过观察期后再做生死去留的抉择。
对预判再无生源、办不下去的幼儿教育机构,关停并转化以及时止损。譬如,幼儿园可以向下延伸,探索托育托幼一体化服务,转型为学龄前婴幼儿的托育托幼机构或者托老育幼并存的机构,这不失为一个思路和出路。
面对人口负增长的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做供给收敛和布局调整以适应幼儿园供需变化,有前瞻性思路和超前规划,紧紧把握住人口动态变化无穷的客观规律,尽量减少这种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